查看原文
其他

【薛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与世界互利共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新闻发布 Author 薛力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也造福了世界人民,对国际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为基本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与动力源。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实现互利共赢,已经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指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一、中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对外开放是中国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它是遵循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后,发展经济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中国在对内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对外积极开放,重点对象是以欧美日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并逐步转向全方位、宽领域。这在三个层次有不同的表现:器物层次,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制度层次,大力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学习发达国家的科技与教育制度;观念层次,强调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位居世界首位,摆脱了贫困状态,实现了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中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器物层面,在强化出口、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的同时,大力强化对外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国内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制度层面,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使之发展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观念层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8%,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2022年中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达到世界银行2021年新划定的12695美元这一高收入国家标准,初步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14亿人口步入高收入国家门槛,数量超过了10亿这个发达国家人口总量,有力推动东西方、南北方之间经济差距的缩小。中国依然处于中高速增长期,城市化、教育与科技将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中国有望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为全球消费、投资、贸易的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消费、投资、出口经济是增长的三大动力。中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是全球第二大社会商品消费市场。2020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和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萎缩、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首位,利用外资方面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学研究表明,全球产业分工有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稀缺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并通过全球贸易与销售分别提升参与国和消费者的福利。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这个完整的产业链为中国创造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增加值,各类产品通过进出口助力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并服务全球企业与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任务,为全球减贫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全球脱贫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全球共同发展中的中国角色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也造福了世界人民,对国际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同时,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将长期坚持、不断深化。在对外关系中,中国力推全球化,力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建立排他性的国际制度与机制,为全球共同发展采取了以下重大措施。

20世纪80年代,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9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伙伴外交。这一外交理念侧重政治与安全领域以及发达国家,现已成为中国执行“不结盟外交”的生动体现。

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致力于建立全球伙伴外交网络。这一理念与中国传统礼治体系下的“一国一策”外交传统实现了有效衔接,依据双方的舒适度确定双边关系的广度与深度,不结盟不排他,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与11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侧重于经济和文化领域,特别是与关系密切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上。在经济领域,强调实现绿色发展,要求做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在文化领域,倡导文明对话,举办各种论坛,如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年)、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

2018年,中国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这是中国政府关于世界秩序的中国主张,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主要体现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等重大外交举措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五大领域,有两大抓手,分四个层次。五大领域是政治、安全、经济、文化与生态,两大抓手是伙伴外交与“一带一路”倡议。四个层次是:全球(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地区(如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双边(如中国—老挝命运共同体),以及专门领域(如海洋、卫生、网络空间)。

2021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行动导向等六大原则,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全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一带一路”的升级版,旨在可持续、高质量地推进“一带一路”这一“世纪工程”。

2022年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提出“六个坚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它明确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伙伴外交在安全领域的具象化与升级版。

三、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举措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顶层设计,政治上推进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经济上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互利共赢,并推动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深化改革是从上至下、从心理到物理上的全部主动式开放,是在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处于空前水平下再次主动融入世界,旨在让全球工商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和资源优势、让世界各国充分分享中国的开放红利、让世界人民充分了解中国。

对外开放让中国获益巨大,也给中国带来挑战。一方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消费商品市场并有望成为第一大市场,全国人民充分享受世界先进产品和服务;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引领者和稳定器,成为全球最大生产供给国、国际生产链与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和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整体经济素质。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流通容易受到外部影响,产品价格容易被外部资本操纵;汇率波动对外向型企业影响巨大;行业必须适应全球竞争环境,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大;中国日益强大的生产与贸易能力引发西方国家的不安和恐惧,贸易与投资摩擦不断。

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中国必须扩大积极影响,有效应对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整体思路。对内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海南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外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全球商品消费的超大市场,中国将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合作与分工,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全球产业合作与分工,是全球化的结果,也反过来促进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货物出口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与国内消费能力的提升,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国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提升。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进一步改革的难度提升,制度开放遇到了一定的阻碍。推进高水平的开放,需要强化制度性开放,包括改革不合理的规则与规制,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参与现行国际行业标准的修改与新标准的制定,培养大批人才进入各类国际经济管理组织。

建设贸易强国,同样需要强化制度性开放以推动货物贸易升级,但更为重要的是大力拓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提升,已经成为发达经济体获取全球贸易利益的主要手段。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严重受阻,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美欧等发达国家转而推进由其主导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信息技术协定(ITA)扩围等谈判,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竞争更趋激烈。中国作为国际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挖掘服务贸易潜力是扩大对外贸易的历史任务。为此,需要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进一步挖掘中国在服务领域的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增强中国在网上贸易、电子支付、物流系统等方面的整体竞争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发达经济体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在中国政府给予外商超国民待遇,为投资者提供“五通一平”等服务相关政策支持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热土,利用外资连续30多年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营商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逐步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后,如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中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有必要建立贸易便利化体制、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完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修改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奋力开创对外开放事业新局面。



(本文发表于《中国新闻发布》2023年第3期。)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